经济学家聂辉华:特朗普疯狂加关税,年轻人要杜绝借钱,多看少动
日期:2025-04-08 20:14:58 / 人气:16
"全球股市还在动荡,特朗普还在加码。
昨日,特朗普发布推文称,如果中国不在4月8日之前撤回对美发布的34%报复性护关税措施,他将再次追加50%的关税作为回击。
接下来,国内经济会如何发展,尤其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危机?我们对话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聂辉华。

聂辉华教授在美求学期间曾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、因开创不完全契约理论(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)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利弗·哈特(Oliver Hart)教授。回国后,聂辉华教授曾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等荣誉,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,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。
聂辉华教授的核心观点如下:
1、近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,这是系统性风险,普通人担心也没有用。建议大家多看少动,关键是看后面几天的分化。如果全球都是这么跌,其实倒没有那么可怕,因为一旦形势好转,大家都会好起来。
2、特朗普政策,影响最大的是出口导向型行业,比如电子产品,外贸的医药、服装等。企业主乃至普通的年轻人面对这种困境,首先就需要思维上的转变,从惯性思维到开放思维。第二是从资产配置到风险配置。具体地说,法则1:确保生存第一,而不是利润第一(低风险低收益或许会优于高风险高收益)。法则2:永远都有备胎,而不是孤注一掷。法则3:要善于撤退,而不是一往直前。法则4:少借债多储蓄,而不是贴现未来。
3、发展人工智能等硬科技,只是发展我们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。根本问题是就业,就业才是基本盘。就业稳,则国家稳;青年稳,则就业稳。
以下为对话实录:
Q1:特朗普为何会沉迷于加关税,他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?您觉得他的目的能否如约达到?
A:特朗普总觉得他买别人的多,别人买他的少。我认为加关税只是手段,目的是实现贸易平衡,留住美国的制造业和工作机会。
预测来看,短短几年之内重塑美国的制造业不现实,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,制造业回流美国,不可能以违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为前提,再加上先富者的“闲暇效应”,他们难以回过头来吃苦,所以特朗普需要借助别的手段。
先前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后,看似便宜的中国产品变贵了,但由于流浪工厂发挥了“转口贸易”作用,中国-美国的出口路径变成了中国-越南/墨西哥-美国,关税影响不大,美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,美国老百姓也感受不到明显的价格上涨,就显得贸易战发动成本不高。
目前看来,特朗普的政策,可能能部分达到目的。一些小国或许会屈服。因为小国经济依靠向大国出口,但大国的东西小国却买不起,比如越南。但中国、欧盟可能未必会屈服,因为他们有实力又有市场。
Q2:如何评估特朗普总统关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?又该如何评价我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?我们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?
A:我觉得它会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国内宏观政策。
在国际战略方面,美国和欧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利益缝隙,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,所以我们可能要考虑一下更加重视欧洲、拉稳欧洲、制衡美国。这有点像斗鸡博弈,一方赢了,另一方就会服软。
对于我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,如果出口受阻了,那就想办法扩大内需,这就真正地要落实内需循环。
至于反制措施,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在公布反制措施的同时提出对冲政策。你得有实际措施,效果才会更好,比如到底如何扩大内需,我相信可能很快会出台相关政策。我们要一边说硬话、一边还得有硬政策,才能出硬结果。
Q3:前几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,国内资本市场也一度受到影响,如何看待这一情况?
A:首先全球股市大跌是系统性风险,普通人说实话担心也没有用。就算你卖了,你买什么?万一后来又涨回来了,你怎么办?所以这种情况下,普通人其实应该多看少动,关键是看后面几天的分化。美国股市一般是扛不过连跌很长一段时间的,它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。
一段时间后,如果有些国家好,有些国家差,那就说明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。如果全球都是这么跌,其实倒没有那么可怕,因为一旦形势好转,大家都会好起来。
Q4:日前主要媒体发表评论,鼓励大家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”。如何看待这一表态背后的深意?
A: 立足国内,贯彻内循环战略。大不了我们就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,这其实也是我国的底气和韧性。
当然,我觉得也要有战略的灵活性,斗而不破是最好的博弈形势。不斗肯定不行,但是真破了对双方都是不好的。最后肯定要谈判的,可能各让一步,就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。
Q5:特朗普政策会先影响到中国哪些行业人的生计?中国普通人尤其年轻人应该如何克服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的困难?
A: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出口导向型行业。比如电子产品,以及外贸的医药、服装等。
那么年轻人应该怎么克服这个困扰?
人们常遭遇三种困境,一种是黑天鹅事件,发生概率较低,不可预测;一种是灰犀牛事件,发生概率大,但可以预测;第三种就是大白鲨事件——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,破坏力较强,发生的概率较大,可以推测其概率分布,但不知道何时会发生的事件。
面对这种情况,我觉得首先就需要思维上的转变,从惯性思维到开放思维。第二是从资产配置到风险配置。
具体地说,法则1:确保生存第一,而不是利润第一(低风险低收益或许会优于高风险高收益),有底线思维。法则2:永远都有备胎,而不是孤注一掷。法则3:要善于撤退,而不是一往直前。法则4:少借债多储蓄,而不是贴现未来,制定稳健的方案,而不是积极的扩张。
Q6:昨日微软在中国的外包团队率先解散。他们只是单纯的经济目的,还是应声呼应?
A:首先这只是一个团队的解散,我觉得不要过度渲染这个事情。其实所有的跨国公司都面临一个效忠困境,就是你很难做好同时讨好东道国和母国。尤其是在东道国 母国之间发生了地缘冲突或者意识形态冲突的时候,企业其实是很难做的。所有的风险中,企业最不能管控的风险就是国际政治风险,因为它不是主权单位。就算苹果来游说特朗普,能有多大作用不好说。
Q7:有声音认为现在这场关税战,对中美两国人民都有伤害,就是要看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谁先熬得过谁。美国已经率先爆发了抢购潮,但中国人被认为基本都有储蓄,所以生活相对过得比较安稳。您怎么看这个观点?
A:这有一部分是误导的。就比如熬,不能说中国人相对来说惯于吃苦,这苦就该吃。这是不对的,没有道理的。况且你熬不住并不代表别人熬不住。你的目的到底是熬死别人还是过好自己?不能用苦难者这个概念,把普通人当成炮灰。
Q8:有声音指出,特朗普政策不会改变我国长期经济基本面,也不会改变我国股市中长期向好走势,您怎么看?
A:那样看长期指多长。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,外因和内因都会起作用。
长期到底有多长,这是需要明确定义的。如果是一两年的话,显然会影响。中国已经融了世界体系,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买主国,它怎么可能不影响中国的经济基础面?对于我国经济来说,外因和内因都会起作用。
Q9:前一段时间,很多人都是卖了房子以手握现金为重,但现在来看的话,好像还是房子比现金值钱。您怎么看?
A:我同意房子比现金更容易保值。现金很不容易保值,哪怕是刺激内需,一定程度也会导致通货膨胀。一旦货币贬值,你就陷入了被动。
但房子就不一样,你可以买跟别人不一样的房子,但是你很难拥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现金。当然你可以买黄金,但是黄金的买卖渠道有限,也不方便交易。
当然,房子的价值受到它所处的地段、物业、产学研资源的吸纳能力等很多综合因素影响,也没办法简单直接进行对比,但有一点是:现在年轻人已经不太适合高杠杆买房。
Q10:有声音指出,我国接下来,或可考虑去美国化、去美元化,通过博弈来争取更大的主动权,您怎么看?
A:这是不现实的。应该联合欧洲,牵制美国,争取更多主动权,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。
去美国化等这是不现实的。我们是通过出口来拉动经济的,这是非常重要的支柱。放弃这样一个支柱,等于放弃了全球化的红利。虽然现在有一定挑战性,但总体上它还是符合主路的。
我觉得跟美国完全撕破脸是不现实的,更合适的是联合欧洲牵制美国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。过去我们是适应规则,学习规则,那我们接下来可能要逐渐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中。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实力。
至于去美国化去美元化,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要过于情绪化。
首先,中国本来就在有步骤地去实现多元化。如果你不用美元,那请问当今世界哪种货币资源更健全、更稳定呢?
有些人认为应该多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使用人民币。客观说,这还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实力,需要世界各国认可才行。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,那就需要我们逐渐开放市场,但现在的市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。而且我们不能只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,而忽略了它带来的负面冲击。
按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·克鲁格曼的说法,我们不可能同时实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、汇率的稳定性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,这是三元悖论。
Q11:有声音指出,我国要取得这场关税战争的胜利,关键还是要包括人工智能、芯片在内的硬科技,以实现更全面的优势。您怎么看这个声音?
A: 我完全不同意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只是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,因为它显示度比较高,所以容易受到关注。
根本问题是就业,就业才是基本盘。就业稳,则国家稳;青年稳,则就业稳。
事实上,人工智能可能不但不能创造就业机会,反而会消耗掉一些就业岗位。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人过去遭遇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,总觉得有了这些技术就能赚钱,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,不能对技术有盲目的崇拜。
2024年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隆·阿西莫格鲁与西蒙·约翰逊曾在《权力与进步:技术与繁荣的千年斗争》中指出,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生产力增长,不一定带来共同富裕。
"
昨日,特朗普发布推文称,如果中国不在4月8日之前撤回对美发布的34%报复性护关税措施,他将再次追加50%的关税作为回击。
接下来,国内经济会如何发展,尤其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危机?我们对话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聂辉华。

聂辉华教授在美求学期间曾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、因开创不完全契约理论(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)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利弗·哈特(Oliver Hart)教授。回国后,聂辉华教授曾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等荣誉,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,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。
聂辉华教授的核心观点如下:
1、近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,这是系统性风险,普通人担心也没有用。建议大家多看少动,关键是看后面几天的分化。如果全球都是这么跌,其实倒没有那么可怕,因为一旦形势好转,大家都会好起来。
2、特朗普政策,影响最大的是出口导向型行业,比如电子产品,外贸的医药、服装等。企业主乃至普通的年轻人面对这种困境,首先就需要思维上的转变,从惯性思维到开放思维。第二是从资产配置到风险配置。具体地说,法则1:确保生存第一,而不是利润第一(低风险低收益或许会优于高风险高收益)。法则2:永远都有备胎,而不是孤注一掷。法则3:要善于撤退,而不是一往直前。法则4:少借债多储蓄,而不是贴现未来。
3、发展人工智能等硬科技,只是发展我们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。根本问题是就业,就业才是基本盘。就业稳,则国家稳;青年稳,则就业稳。
以下为对话实录:
Q1:特朗普为何会沉迷于加关税,他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?您觉得他的目的能否如约达到?
A:特朗普总觉得他买别人的多,别人买他的少。我认为加关税只是手段,目的是实现贸易平衡,留住美国的制造业和工作机会。
预测来看,短短几年之内重塑美国的制造业不现实,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,制造业回流美国,不可能以违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为前提,再加上先富者的“闲暇效应”,他们难以回过头来吃苦,所以特朗普需要借助别的手段。
先前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后,看似便宜的中国产品变贵了,但由于流浪工厂发挥了“转口贸易”作用,中国-美国的出口路径变成了中国-越南/墨西哥-美国,关税影响不大,美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,美国老百姓也感受不到明显的价格上涨,就显得贸易战发动成本不高。
目前看来,特朗普的政策,可能能部分达到目的。一些小国或许会屈服。因为小国经济依靠向大国出口,但大国的东西小国却买不起,比如越南。但中国、欧盟可能未必会屈服,因为他们有实力又有市场。
Q2:如何评估特朗普总统关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?又该如何评价我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?我们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?
A:我觉得它会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国内宏观政策。
在国际战略方面,美国和欧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利益缝隙,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,所以我们可能要考虑一下更加重视欧洲、拉稳欧洲、制衡美国。这有点像斗鸡博弈,一方赢了,另一方就会服软。
对于我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,如果出口受阻了,那就想办法扩大内需,这就真正地要落实内需循环。
至于反制措施,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在公布反制措施的同时提出对冲政策。你得有实际措施,效果才会更好,比如到底如何扩大内需,我相信可能很快会出台相关政策。我们要一边说硬话、一边还得有硬政策,才能出硬结果。
Q3:前几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,国内资本市场也一度受到影响,如何看待这一情况?
A:首先全球股市大跌是系统性风险,普通人说实话担心也没有用。就算你卖了,你买什么?万一后来又涨回来了,你怎么办?所以这种情况下,普通人其实应该多看少动,关键是看后面几天的分化。美国股市一般是扛不过连跌很长一段时间的,它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。
一段时间后,如果有些国家好,有些国家差,那就说明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。如果全球都是这么跌,其实倒没有那么可怕,因为一旦形势好转,大家都会好起来。
Q4:日前主要媒体发表评论,鼓励大家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”。如何看待这一表态背后的深意?
A: 立足国内,贯彻内循环战略。大不了我们就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,这其实也是我国的底气和韧性。
当然,我觉得也要有战略的灵活性,斗而不破是最好的博弈形势。不斗肯定不行,但是真破了对双方都是不好的。最后肯定要谈判的,可能各让一步,就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。
Q5:特朗普政策会先影响到中国哪些行业人的生计?中国普通人尤其年轻人应该如何克服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的困难?
A: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出口导向型行业。比如电子产品,以及外贸的医药、服装等。
那么年轻人应该怎么克服这个困扰?
人们常遭遇三种困境,一种是黑天鹅事件,发生概率较低,不可预测;一种是灰犀牛事件,发生概率大,但可以预测;第三种就是大白鲨事件——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,破坏力较强,发生的概率较大,可以推测其概率分布,但不知道何时会发生的事件。
面对这种情况,我觉得首先就需要思维上的转变,从惯性思维到开放思维。第二是从资产配置到风险配置。
具体地说,法则1:确保生存第一,而不是利润第一(低风险低收益或许会优于高风险高收益),有底线思维。法则2:永远都有备胎,而不是孤注一掷。法则3:要善于撤退,而不是一往直前。法则4:少借债多储蓄,而不是贴现未来,制定稳健的方案,而不是积极的扩张。
Q6:昨日微软在中国的外包团队率先解散。他们只是单纯的经济目的,还是应声呼应?
A:首先这只是一个团队的解散,我觉得不要过度渲染这个事情。其实所有的跨国公司都面临一个效忠困境,就是你很难做好同时讨好东道国和母国。尤其是在东道国 母国之间发生了地缘冲突或者意识形态冲突的时候,企业其实是很难做的。所有的风险中,企业最不能管控的风险就是国际政治风险,因为它不是主权单位。就算苹果来游说特朗普,能有多大作用不好说。
Q7:有声音认为现在这场关税战,对中美两国人民都有伤害,就是要看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谁先熬得过谁。美国已经率先爆发了抢购潮,但中国人被认为基本都有储蓄,所以生活相对过得比较安稳。您怎么看这个观点?
A:这有一部分是误导的。就比如熬,不能说中国人相对来说惯于吃苦,这苦就该吃。这是不对的,没有道理的。况且你熬不住并不代表别人熬不住。你的目的到底是熬死别人还是过好自己?不能用苦难者这个概念,把普通人当成炮灰。
Q8:有声音指出,特朗普政策不会改变我国长期经济基本面,也不会改变我国股市中长期向好走势,您怎么看?
A:那样看长期指多长。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,外因和内因都会起作用。
长期到底有多长,这是需要明确定义的。如果是一两年的话,显然会影响。中国已经融了世界体系,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买主国,它怎么可能不影响中国的经济基础面?对于我国经济来说,外因和内因都会起作用。
Q9:前一段时间,很多人都是卖了房子以手握现金为重,但现在来看的话,好像还是房子比现金值钱。您怎么看?
A:我同意房子比现金更容易保值。现金很不容易保值,哪怕是刺激内需,一定程度也会导致通货膨胀。一旦货币贬值,你就陷入了被动。
但房子就不一样,你可以买跟别人不一样的房子,但是你很难拥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现金。当然你可以买黄金,但是黄金的买卖渠道有限,也不方便交易。
当然,房子的价值受到它所处的地段、物业、产学研资源的吸纳能力等很多综合因素影响,也没办法简单直接进行对比,但有一点是:现在年轻人已经不太适合高杠杆买房。
Q10:有声音指出,我国接下来,或可考虑去美国化、去美元化,通过博弈来争取更大的主动权,您怎么看?
A:这是不现实的。应该联合欧洲,牵制美国,争取更多主动权,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。
去美国化等这是不现实的。我们是通过出口来拉动经济的,这是非常重要的支柱。放弃这样一个支柱,等于放弃了全球化的红利。虽然现在有一定挑战性,但总体上它还是符合主路的。
我觉得跟美国完全撕破脸是不现实的,更合适的是联合欧洲牵制美国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。过去我们是适应规则,学习规则,那我们接下来可能要逐渐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中。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实力。
至于去美国化去美元化,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要过于情绪化。
首先,中国本来就在有步骤地去实现多元化。如果你不用美元,那请问当今世界哪种货币资源更健全、更稳定呢?
有些人认为应该多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使用人民币。客观说,这还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实力,需要世界各国认可才行。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,那就需要我们逐渐开放市场,但现在的市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。而且我们不能只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,而忽略了它带来的负面冲击。
按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·克鲁格曼的说法,我们不可能同时实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、汇率的稳定性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,这是三元悖论。
Q11:有声音指出,我国要取得这场关税战争的胜利,关键还是要包括人工智能、芯片在内的硬科技,以实现更全面的优势。您怎么看这个声音?
A: 我完全不同意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只是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,因为它显示度比较高,所以容易受到关注。
根本问题是就业,就业才是基本盘。就业稳,则国家稳;青年稳,则就业稳。
事实上,人工智能可能不但不能创造就业机会,反而会消耗掉一些就业岗位。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人过去遭遇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,总觉得有了这些技术就能赚钱,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,不能对技术有盲目的崇拜。
2024年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隆·阿西莫格鲁与西蒙·约翰逊曾在《权力与进步:技术与繁荣的千年斗争》中指出,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生产力增长,不一定带来共同富裕。
"
作者:新航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经济学家聂辉华:特朗普疯狂加关...04-08
- 耐克们,出路在哪?全球化红利消...04-08
- 首届酒仙桥论坛:领跑AI马拉松,...04-08
- 美股市场在周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...04-08